-->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它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我们细数今年的笔记本行业,会发现曾经在去年风风火火上市的两个品牌都在逐渐的被人所遗忘,华禹邦甲已经“驾鹤西游”,大亚东海也是已经“东海潮去”,曾经刚刚上市时的风火场面都象天上的星星一样耀眼,而如今都象流星雨一样悄然的划过,曾经的光点一刹那之间灰飞烟灭。关于这两个事件,我们IT168都曾经做出过详细的报道。关于这两个品牌的逝去有很多争论的焦点,有人说是市场大环境的“优胜劣汰”,也有人说是企业本身的“投机取巧”,无论怎么样,他们的离去都是值得我们新近厂商甚至老牌厂商来借鉴的。突然想起米卢老先生的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笔者不敢完全苟同于这句话,但态度的重要性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是市场的态度还是企业本身的态度都是发展的关键。
相关文章:独家消息 邦甲用户还可以最后一博
东海潮去 又一家笔记本厂商面临消失
其实宏观的看我们笔记本产业的现状都是很多行业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可以从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来对比一下,比如说,大汽车集团都有明确定位,大众、通用、福特等做综合;宝马、奔驰做高端,定位于豪华车市场。但是国产厂商都集中在比较低端的市场,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笔记本这个产业与汽车产业的发展还是比较相似的,无论目前所处的环境还是本身所具有的问题都是异常相似的,首先从技术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汽车还是笔记本,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几乎很少,往往靠的就是价格,缺少核心竞争力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个几十年前总结出来的道理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但是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大部分的笔记本厂商或多或少的都在进行着努力。那为什么还会看到一个接着一个的倒下去呢?
宏观原因 一个产业的发展大致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将市场分为完全垄断市场、不充分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
而一个产业要达到充分竞争这种比较理想状态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渡的,它要从细分化的市场、参与竞争的主体、政府智能部门的干预三方面来考虑:首先,细分化的市场要需要,高、中、低档市场已形成一定规模;其次,每个层次的市场均有3家以上具备相当竞争力的对手;再就是,政府要放松市场准入管制政策和抑制性消费政策,让竞争者自由进入,并使消费需求得到充分释放。 而一年前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呢?首先从细分市场来看,大亚和邦甲的参与都是在中低端的用户抢占市场,高端的市场几乎一直被国外的大牌厂商所控制着,这样就产生了一种非对称的竞争状态,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虽然大亚和邦甲等厂商都在坚持着自己的个性化路线,比如说邦甲的“金属风暴”,但是却没有在市场上打开一个比较宽阔的市场通道。
不充分竞争阶段
说起大亚东海,笔者又想起了前一阵也是沸沸扬扬的华禹邦甲,这两个公司非常有意思,无论从哪方面来讲,两者都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从名字上来看,大亚东海是由大亚和东海两个部分组成的,其中大亚站着主导的地位,而且大亚是一个上市的公司。我们再来看看华禹邦甲,也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华禹和邦甲两个部分,其中华禹也是一个上市公司,也同样站着主导的地位。
前些年,也就是笔记本市场刚刚开始发展的几年我们可以称其为“不充分竞争阶段“。在那个时候,笔记本厂商寥寥可数,多是一些在IT行业有很强实力的厂商,并且在那个时候,虽然笔记本的利润非常的可观,但是人们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都有很大的限制。类如大亚或者邦甲等厂商是没有在这个时候进入笔记本市场的。
竞争不充分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政府对该行业的政策保护及行业自身高技术、大家可以看到,一个比较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在一开始都是会受到政策上的保护和倾斜的,这是无可厚非的,大部分的国家都是这么做的,笔记本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不长,完全可以算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再加上本身国家对IT行业的大力支持,出现这种局面是不足为奇的,并且在那个时候想进入笔记本行业在政策上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比如我们的国家对汽车行业的进入实行严格的审批许可制度。随着收入增加,社会对汽车需求大幅上升,而产能提高速度相对较慢,产品供不应求,企业可以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订立较高的销售价格继续维持较高的利润水平。在加入WTO初期,虽然关税逐年下调,配额逐渐增加,但汽车行业仍可受到较好的保护,使得竞争仍不充分。
充分竞争
其实目前的笔记本市场仍然没有达到真正的充分竞争阶段,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成亚充分竞争,为什么我们这样说呢。充分竞争阶段应该具备:第一,在这个市场上,该商品的卖方和买方足够多,以至于没有任何单独一个卖方或买方能够影响该商品的价格;第二,在这个市场上,每个厂商的产品都是同质的,面对的是一条完全相同的需求曲线,厂商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行业;第三,不存在买方和卖方的合谋;第四,信息是完全的。
而大亚和华禹的进入恰恰是在去年笔记本市场启蒙竞争的阶段。
由于中国笔记本市场发展迅猛,发展空间大,加上近年来国外市场相对萧条,国际IT巨头先后进入中国市场。目前中国笔记本市场的发展格局基本由国际大牌厂商主导技术而国内厂商倾向于价格方面,市场竞争实质上表现为国际大牌的技术竞争与国产品牌的价格竞争。而邦甲在刚刚上市时候更加倾向的是走个性和高段路线,当时的价格相对很多品牌来说都是比较高的,但是综观邦甲的本身似乎完全在依赖外壳的噱头,在其它技术方面完全没有更核心的东西,并且赖以炒做的“外壳随心换”也不过是个“见人不见鬼”的幌子而已,还没见过有哪个消费者可以更换外壳的。
大亚东海和邦甲就不太一样了,似乎一上来就想追求高性价比,今天你用高分屏,明天我也全部更换成高分屏,今天你降价,明天我也来个“圣诞天使”。按理说,这种跟屁股的做法应该会存活一段时间的,但是没想到在短短的一年内也变成了“植物人”。其实原因也是非常简单的,在国际品牌也不断降价的今天,只靠几个促销口号早晚会“山穷水尽”的。
仔细分析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市场已经开始进入了充分竞争的状态。
企业本身的原因 是做大还是做全
首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企业,而家乐福是落后于它的,但是在2003年中国连锁百强的统计中,家乐福以134.37亿元的中国市场销售额排名第6,沃尔玛以58.53亿排名第18。家乐福在中国的店铺数量大概多出10家左右。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做大做全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具有促进作用的。
熟悉笔记本行业的朋友都知道,华禹邦甲并不是做IT领域出身,大亚东海的主业也并不是IT产业,他们的快速进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冒有一定风险的。我们可以用新蓝和七喜作为例子,这两个品牌在最初的时候都是在地方打出了一定的根基,才象全国市场进军的,而邦甲和东海都是一举向全国进军的,这样的风险是非常大的。首先,一个品牌需要的是良好的知名度,作为一个刚刚进入IT领域的厂商来说,知名度只能用炒做来提高,这样一来如果拥有非常强大的品质或者价格优势的话会比较容易的做到,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无论是价格还是品质特色,两者都是没有什么震撼的东西拿出来。
因此,笔者来看,作为一个初入这个行业的厂商还是从一步步做起吧,这样比较塌实一些。
短暂投机
大家也许不知道,目前风光无限的游戏产业也存在着比较大的隐患,因为很多的专业游戏媒体坏帐率也同样是非常高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游戏产业的利润率是相当大的,而很多的游戏厂商抱着短暂投机的心理,捞一把就走人。笔记本厂商也同样不排除这个可能的,首先,华禹是一家上市公司,大亚也同样是一家上市公司,而当时的笔记本行业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暴利的行业,也就是说只要进入这个行业对他们的股民是有相当大的“定心丸”的作用。并且随着笔记本整体行业利润的不断下降,一些品牌抽身而推也是不难想象的。
总之,无论是新进厂商还是传统的老牌厂商都需要一个稳定的态度,这也许就是米卢那句:态度决定一切。
我爱设计网www.52d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