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两国是东西方的两大文明艺术大国。中德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年代,近几年民间展览交流更是愈发丰富。但迄今为止这样的交流活动大多是单向的,从来没有在一次展览中同时展出两国艺术家的绘画作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浙江省文化厅、德国吕贝克美术馆和德国普法尔茨历史博物馆的鼎力支持下,2007年9月30日,由三尚艺术协助策划的 “丹山碧水-中德当代艺术家作品巡回展”将在德国吕贝克美术馆举行。该次巡展已经在三尚艺术•北京空间以及上海美术馆成功展出,在德国的展览将是最后一站。展览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中德两国艺术家以本民族的艺术风格和各具个性的艺术语言完成的堪称完美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也是两年前由三尚艺术策划的“意象武夷-中德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活动”中创作的精品。该展将向德国人民充分展现不同文化和传统、却处于同一时代的中德艺术家们的相通与不同之处。参与这次巡回展的有尤根•伊门多夫、马库斯•吕佩尔茨、戈特哈德•格劳伯乐、杰瑞•切柳客、司拉德、马克斯•伍里克等9名德国艺术家以及苏天赐、王怀庆、尚扬等13名中国艺术家。
从西方到东方,又从东方到西方,这次展览不仅是两国在艺术上,也是在文化交流上第一次多层面、全方位的大型活动,更是中德两国艺术家心灵沟通的一个良好的机遇。这将在中德两国文化艺术交流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题目:丹山碧水——中德当代艺术家作品巡回展
展期:2007年9月30日-2008年2月29日 (吕贝克美术馆)
2008年3月5日-2008年6月30日(普法尔茨历史博物馆)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市场司
德国吕贝克美术馆
德国普法尔茨历史博物馆
中国三尚艺术
丹山碧水: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龚云表 序言
大自然的丰富性是无限的。对于人类的生存状态来说,首要的是大自然,那逶迤盘亘的群山,清澈蜿蜒的流水,绿荫铺地的森林,花团锦簇的草地,还有那湛蓝如洗的天空,共同组成了人类永恒的家园。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的阐释》一文中这样阐释“家园”:“‘家园’意指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唯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运的本己要素中存在。这一空间乃由完好无损的大地所赠予。大地为民众设置了他们的历史空间,大地朗照着‘家园’。如此这般朗照着的大地,乃是第一个‘家园’天使。”虽然人类无一例外地都居住在大地上,但这大地却并非都是“完好无损”的,它们有着太多的缺陷和不足。
当今的人类置身于被日益物质化的后工业化时代,大地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于是人们越来越企盼能够寻觅到一方属于自己的“完好无损”的大地,实现“诗意地栖居”的梦想。这使人想起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中国大诗人陶渊明寄托他美好理想的《桃花源记》以及抒发他高尚情怀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诗句。陶渊明在他57岁时,还写过一首名为《游斜川》的诗,在诗的序里他写道:“辛酉(宋永初二年,公元471年)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归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爰嘉名。欣对不足,率尔赋诗。”约三两邻居同游斜川,看到曾城山孤峙独秀,耸立在湖中。看水里,鲂鲤跳跃,水鸥翻飞,可以领略鱼鸟怡然自得的情趣。想到神话里说昆仑山上有曾城是神仙的住处,觉得曾城这名称便可引起人们的联想,对着如此美景真是看不够呢,于是便不由自主地赋起诗来……只有崇尚自然,返朴归真,才能真正体会到万物的生机,获得人生的乐趣,感到一种回到自己的“家园”的慰藉。如果将陶渊明所说的“赋诗”改为“绘画”,便变成了艺术家寻找家园的意味,并且更被赋予又一重意义。
艺术一旦与自然相遇,就体现出一种精神的境界;艺术所表现出的精神,更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在《审美之维》一书中说:“艺术比哲学、宗教更贴近真实的人性与理想的生活,艺术通过让物化了的世界讲话、唱歌甚至跳舞,来同物化作斗争。唯有艺术有可能在增长人类幸福潜能的原则下,重建人类社会和艺术界。”可见,艺术并不只是一种视觉的样式和技巧的表达,更是人与自然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人与自然同一体的反映。艺术,使艺术家与大自然产生感应、遇合和交流,也使大自然不断“人化”,不断进入艺术家主体心灵世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家园”。所以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艺术是人与自然的相乘”。所谓“相乘”而不是“相加”,是因为艺术家与大自然的遇合和沟通所产生的不是叠合而是质的升华,是艺术家的心灵世界与客体世界亲密接触后的有机化合。
德国大文豪歌德在他的十四行诗《自然与艺术》中,这样表达他对自然与艺术之间关系的思考:
自然与艺术,好像互相躲藏/刹那之间,它们又碰在一起/我也感觉到对立已经消逝/两者对我的吸力仿佛一样。
只是应当竭尽最大的努力/如果我们能在恰当的时刻/全心献身于艺术,勤勉不懈/自然又会自由地照亮在心里。
对一切文化,情况也是如此/不受束缚的天才,枉费苦心/想要获得完美的极高成就。
要成大业,就必须集中全力/在限制中才显出大师的本领/只有规律才能给我们自由。
歌德生动而深刻的诗句,使我联想起中国唐代艺术家张噪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创作以师法大自然为基础,艺术创作又是艺术家心灵感受的物化,表现艺术家从自然客体中获得的审美灵感,通过感官知觉与内心相连进行艺术创作。这是一个主客观相结合、造化与心源相统一的符合审美规律的必然过程。正如中国清代大画家石涛所说:“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艺术家与大自然神遇而创作的艺术作品,与大自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难分你我。借助笔墨描绘山川江河,其实是在“法”与“化”的统一下,高度自由地抒写心灵的感受。当此之时,就意味着大自然已被变换成了艺术形式,而艺术家也被艺术带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寻找到了通过自己的审美创造所建构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我对“丹山碧水-中德当代艺术家作品巡回展”主题的理解。
“丹山碧水-中德当代艺术家作品巡回展”是两年前在中国福建省武夷山举办的“意象武夷-中德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活动”的延伸与深入,尽管本次展览中的作品并非都是在武夷山面对秀美山川的写生作品,但却是中德两国艺术家以本民族的艺术风格和各具个性的艺术语言完成的堪称完美的艺术作品,传递出他们回归艺术本源的热切心情和营建“精神家园”的共同愿望。这次展览,既是中德两国艺术交流中的又一次难得的盛会,更应视为中德两国艺术家沟通心灵的一个良好的机遇,值得我们为此共同付出努力。
预祝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2007年盛夏于中国上海

Grand paysage au de Col de Propiac, 布面油画, 130×360cm, 2001

陈淑霞《北漂》250×220cm布面油画2006

邓国源《在花园》No.4 175×138cm 中国纸 水墨 2006

李磊《秋风喜雨万点情》180×150cm布面丙烯2006

罗发辉《大花2006No.5》200×280cm布面油画2006

尚扬《董其昌计划-3》 (三联画)布面综合材料223×505cm 2006

张浩《幻想未来西湖之三》146×140cm纸本水墨2004
本文链接:
01载入中...
我爱设计网www.52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