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夫熊猫》的上映掀起了对中国动画片的讨论热潮。
有资料显示,国际市场上,美国每年的动漫及其衍生产品的产值高达50多亿美元;日本则以年营业额超过90亿美元成为全球产量最大的动漫大国;即使是后起的韩国,动漫产品的产量也占全球的30%。而广电总局发布的《2008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共制作完成国产电视动画片186部101614分钟,动画电影6部,对比起国外的产量,显然不成气候。
最近也有调查显示:在中国青少年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占60%,欧美占29%,中国所占比例甚小。为什么国产动画片的产量非但在国际上远不如日本、美国和韩国,在国内的竞争力也不如日本欧美动画片呢?
青少年与网民漫画迷
讨论动漫前,首先要分析的是受众。据2008年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有26.1%的被访者接触过漫画等动漫作品。同时,动漫接触人群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特征。调查显示,超过80%的动漫接触人群集中在18岁至39岁的年龄段,而18岁至22岁这一年龄段集中了25.9%的动漫接触人群,明显高于总体人群,年轻化倾向显著。而从学历看,动漫接触人群中,学历在高中及以上的占59.3%。这些数据,说明了动漫市场之大,也颠覆了一些人心中动漫受众主要是低幼儿童的认知。
日本的动漫产业,有一条常见的盈利链条:漫画连载—单行本—电视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