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记忆的时代”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指向:
1. 在瞬息万变的中国,在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记忆是脆弱的。它们不断地被刷新,随着视觉环境、及其所承载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而正是在这样的变化中,影像随时可能获得原本要等待一百年才能积累起来的力量。
2. 从 专业相机、傻瓜相机到数码摄影摄像机、手机,摄影工具空前普及的今天引发了影像产品的爆炸。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地点、任何一个人物,我们几乎都可以有 最即时的影像记录。于是,我们似乎可以万事据悉,在电子相册中轻易浏览到某年某月某日的那个场景,似乎可以随心所欲穿越时空重温过往,而恰恰是这种依赖剥 夺了我们自觉的记忆。
3. 记忆与事实无关,记忆基于事实却也超越事实。而在当今数码时代的影像创作中,视觉作品不仅仅可以保存记忆,同时,也能叙述记忆,延伸记忆,创造记忆和颠覆记忆。
“没有记忆的时代”艺术家(以姓氏字音为序):
胡介鸣、黄雅 、蒋志、金江波、 林彤、刘韡、刘铮、马刚、缪晓春、邱志杰、邱黯雄、邵译农和慕辰、王川、王龙江、王庆松、杨福东、姚璐、张大力
“我变故我在”艺术家 (以姓氏字音为序):
常羽辰、车快、陈曼、陈艳、迟鹏、焦延峰、匡达、冷文、柳迪、刘韧、刘晓芳、许恒、于筱、宗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