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受访者自认与“疯子”最近
讲座开始之前,两百余名大学生听众接受了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没有一个受访者在生活中是反感精神病人的。84%的受访者都认为,艺术家与疯子的距离是最近的。43%的受访者则认为,自己的精神是有问题的。
但落实到创作上,“疯狂天才”的作品却让大学生们很受挫。那些个性张扬而又迸发着激情的画面,让学生们开始对社会规则与传统的艺术教学产生抵触。
这并不是郭海平在讨论中想要传达给学生的。如何避免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与自我分裂?有学生就此提问,郭海平给出的建议是,去从事纯粹的艺术创作,可以减少你与这个世界的冲突。但还是要注意关注现实。
“纯粹的艺术创作既可以让你与社会保持距离。又不至于与自我分裂。大部分艺术家都能做到这点。”
那为何这些精神分裂者的艺术作品,又如此震撼人心?郭海平表示他所说的并非人与自我的完全分裂。“分裂是分程度的,一种是完全分裂,一种是部分分裂。现实中,绝大多数人都是与自我分裂的,其程度不及诊断病人而已。纯粹的艺术家相对要超越现实一些,这种超越就是与社会保持了一种距离感。”
从天才到疯子,不建议跨步
但保持距离感不代表要完全丢开现实世界不顾。因此他给那些想要去看精神病人的大学生的一个建议是,先别急着去试探另一个极端。“我不主张完全排斥现实,毕竟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当中,有必要与之保持一定的联系。还有一个现实情况大家没有注意到,精神病人的生活状态非常悲惨,他们的生存空间完全丧失了。我们尊敬这些走向极端的人,但我不主张学生们有意识追求这种状态,那可能是毁灭性的。”
郭海平告诉大学生们,仅从一两位精神病人的作品去判定整个群体的艺术表达状态,还是比较片面的:“更多的精神病者,根本连拿笔的机会都没有。疯子与天才之间的一步,他们就停留在疯子那一个面相里,永远没有机会跨越了。”
这冷水泼下来,大学生们冷静多了。如何放下对现行艺术教学体制的期待,如何去发现并尊重自己的艺术创作个性,成为他们更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