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展览的安全举行,主办方还是选择给极珍贵的文物上了全额保险,但也是按财产保险的操作办法,过程十分纠结。“我们也曾接触过国际上的保险公司,试图上专业的艺术品险,但综合考量下来,其费用要比国内的财产保险贵上6-8倍。”该负责人说,希望国内即将出台的“艺术品综合保险”的费用能适应国情。“从这次经历可以看出,国内的收藏市场也许规模和市场总量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整个行业的操作规范和配套性措施尚有一定差距。”该负责人介绍说,拍卖公司由于经常举办展览,会与保险公司进行全年打包保险,藏家拍品有时会自己上保险,但是类似这么大规模和额度的保险十分少见。
保费惊人
主办方投保“没能力”
我国大部分文物展均由国有博物馆举办,如发生意外通常由国家承担,因此展览主办方往往风险意识欠缺。即使是拍卖公司举办的拍卖预展,也几乎没有给展品上全险的惯例。所谓“钉对钉”的全程运输险并不多见。“大家都认为意外落不到自己头上,这几乎成了业内潜规则。”有知情者如是说。
“国内的文物展览大部分是象征性地上保险。假如按照文物总价值实际金额参保,如某些精品展总价几十亿元,保费十分惊人。”文化部艺术品市场中心评估委员会委员、原首都博物馆副馆长邓丁三表示,文博单位预算中所列的保险费用有限,很多博物馆无力承担高昂的保费,有限的经费只能勉强应对展览的筹备、设计、制作,根本不可能为文物展品支付高额的保费。而且博物馆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用于保费的专项资金评审过程非常漫长,但保费是要随市场变化的,有可能评审是前年通过的,但今年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目前国家文物管理部门缺乏对于保险安排的相关规定,多数展览主办方的预算中并未列出保险支出。
艺术品交易
急需保险护航
北京大学文化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喻文益早在2005年就开始研究文化产业跟保险业对接的问题,当时他正在给河南开封博物馆做产业规划,该博物馆当时拥有10万件文物,其中含4万件国家一级文物,平时几乎不敢冒风险开馆。“随着艺术品交易、展览越来越活跃,如果只是依靠行政手段保护或者技术上的安保,似乎显得比较脆弱。”当时喻文益接触了几家保险公司,对方对文化硬件设施(如演出器材、影视设备)等的保险、文化公司核心创意人员人身保险等都有涉足,但并没有涉足针对珍贵艺术品的保险。
“像上述保险,因为受损后公司可以再生产,所以上保人积极性也高,而相对险种的定价也比较明确。”喻文益解释道,而目前艺术品交易或展览,很多展览主办方从成本考虑,通常会怀着侥幸心理。而对保险公司来说,设不设艺术品险种,自己的专业能力是否能达到,国内的艺术品定价机制不明等,都会成为他们开展此类险种的障碍。
“现在艺术品交易和展览规模极速放大,必须学会在行政和安保之外的经济并驾保护。而国际上艺术品的金融体系传承有序值得国内借鉴。”喻文益说,国际上但凡涉及到艺术品的交易或保险,都采用比价操作,就是参照此作品之前交易的价格或投保的金额。由于国外艺术品交易通常都在正规机构间操作,每次定价、投保额、鉴定证书、拍卖结果都会有记录,国外更是有针对个别重要艺术家的文库,一些重要艺术家的作品共有多少、作品资料、成交记录等在牛津大学图书馆这类公立图书馆中就有检索。“艺术品除了要讲收藏上的传承有序,现在也应追求金融上的传承有序。”喻文益说,而国内很多交易都是“人情化”操作,有的是线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有的是双方认识互相有资源就能共同操办一次艺术品展销活动,艺术家应该重视版权登记,以保障自己的长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