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夫198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彼时正值新潮美术风起云涌的时期,而刘国夫却选择远离现实的纷扰远走他乡。当他重返画坛,却发现充满人文热情的文化批判在九十年代全线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前卫艺术以虚伪和媚骨的姿态主宰市场,而刘国夫并没有选择沉迷于这种群体性的文化变革,而是潜心进入个体研修和对整体文化的深刻反思。

无题-06-9 70cm×70cm 2006 年 布面油彩
Untitled-06-9 70cm×70cm 2006 oil on canvas
20世纪初,刘国夫创作了一批西藏题材的绘画,作品以宗教情结作为隐喻,抒写出忧伤而又落寞的心境,恍惚的灵光之下,充满了文人的诗意情怀。2008年之后,艺术家将视角逐渐转向身边的植物,他开始关注枯树、残荷、荒原...,因为它们更像是人的暗喻,显露出生命的种种困境与抗争,就如同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困惑与现实纠葛。画面中自然流露出的脆弱和悲戚感,是刘国夫生活在当下,面对日渐褪去的生命而产生的切入肌肤、深入内心的思考,也是艺术家作为个体对它们的无限关怀与同情。在日益膨胀的消费主义、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刘国夫认为这是自己从对庸俗世界的一种拒绝和疏离,同时也是对自我永恒的内心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