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鱼城系列之二》部分 金焰 油画
2. 《临在》 丁蓓莉 中国画
3. 《我的朋友》 孙小野 雕塑
举行到第六届的“青年艺术家推介展”是每年上海艺博会的特色项目,今年推介展第一次将对象瞄准上海本土艺术家。在昨天开幕的艺博会现场,29位上海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占据了4楼展厅。昨天下午,青年艺术家推介展研讨会在上海世贸商城举行,本土艺术的发展环境和年轻艺术家的精神呈现成为主要话题。
在场的青年艺术家纷纷表达了对于主办方的感谢,其中丁蓓莉、韦萍等人表示像自己这样的年轻人应当在长期探索中走出自己的坚持。
策展人朱其指出,上海虽然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然而近年来本土艺术发展却得不到官方的尊重,民间资源利用又不够,导致艺术人才大量流失。因此,政府应当更加大力度扶持年轻艺术家发展,仅仅靠一个艺博会显然是不够的,况且这只是一个商业的平台。他同时以青年美术大展评委的经验,提出当今年轻艺术家在艺术语言和技法运用上都已经相当成熟,只是在精神上相对欠缺,一些作品甚至退回到“时尚杂志水平”。他同时指出一些前卫艺术在被市场主流接受的之后,以媚俗的姿态接受市场对它高价的收购,实际上精神层面却被抽空了。
关于艺术作品中“精神”的论题引起了在场青年艺术家的热烈响应,以卡通人物形象作画的张健回忆了自己被人形容为“媚俗”时候的自我反省,李驭时则表示自己是画街景的是否也能够表达精神方面的内容。
朱其表示精神性和画什么内容没有必然联系。四川美院的教授王林就此指出精神性不能泛化,不能说画山水画就一定有诗意,更应当反映现实、生活,这才是当代艺术的价值所在。艺术家应当有外在性,对于公认的东西敢于反思,如此,即便是文静的东西也可以具有批判性。
画水墨的年轻艺术家倪巍认为“不是绘画表达精神,而是精神表达为绘画”,“精神被物质截获变成为绘画”,因此精神的表达是自然生成的,不能刻意强求。而另一位同样画水墨的白璎则表示自己的绘画始终关注年轻人的生存现状。
研讨会中,来自上大美院的教授黄阿忠还提出上海不缺艺术家,缺少批评家的问题,很多批评家都得离开上海才能发展。在座人士一致认为上海的艺术生态很好,上海艺术家不存在集体认同感,因此独立性很强。然而有人注意到此次展出参加者作品创新不够充分。
文化部信息处副主任张新建提到,有官员提出意见说,有些展品看了不舒服。他表示,作为官员,不该从个人舒服不舒服来作为评判标准,艺术应当具有更多包容性,多样性。这样,本土艺术才能留住人才,有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