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上的部分设计作品。 制图:蔡华伟
什么是设计?
是形状扭曲的金属椅子、会呼吸的灯、红唇模样的沙发,还是听觉植物园、植入收音机的牙齿、灵魂出窍形成的烟灰缸,抑或是……
没错,这些都是设计。
但,又不全是。
北京设计周上,设计师们告诉我们:设计不只是一些漂亮有用的小玩意,设计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新的价值取向、一种新的消费观。
最关键的是,透过这些古怪、闪亮、让人眼花缭乱的设计,我们理解、想象、展望着人类的未来。
一场设计盛宴,眼下正在北京上演着。
几天前,2011北京国际设计周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汇聚一起,将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最丰富的创意思维带到北京。
我们为何需要设计,设计能够带来什么?
北京国际设计周上形成了一个共识:设计和创意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设计关照现实,也体现对人的关爱
国家博物馆,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正在这里举行。无数新奇的设计,在这场主题为“仁:设计的善意”的展览上,透射着对现实的关照。
很多人惊讶,竹子居然有这么多功用!
形态新奇的竹椅、竹衣架、竹棚已是“普通物”。一家来自中国台湾的工作室,设计出了既能照明又能装饰的曲竹灯,将发光二极管置入竹片中,滑动竹片可以改变灯的角度,时尚又耐用。一家日本研究室展出了竹制电动车“Bamgoo”,利用传统竹工艺编成一款“竹筐”外身、仅重60公斤的单座小车,每次充电可持续行驶50公里……
这些,都展示着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的分主题之一:知“竹”。
“竹子可以满足人类生活众多方面的需要。从远古开始,人类就运用竹子制造形形色色的生活用具,发展为手工艺及文化的一部分。”策展人说,希望通过这些设计,让现代人反思:作为一种环保材料,竹子与设计结合后,是否可以发展出新的生活态度?在实践“物尽其用”的环保意识的同时,现代人怎样能够透过知“竹”,去创建更快乐及美好的世界?
三年展的其他四个分主题分别是“创意联结”、“理智设计情感”、“混合现实”、“可能的世界”,题目看似深奥,目的却是同一个:通过设计师的创意,富于新意地、机智地解决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现出设计对人的关爱。
设计周承办方北京歌华集团总经理李丹阳介绍说,三年展的6000平方米展馆,由五组国内外策展人团队负责,既关注一般性的使用问题,如舒适、便利、廉价和安全,也关注心理和审美问题,如人性化设计、交互设计,还顾及社会问题。如能源和环境保护问题,“体现对人和自然的高度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