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漂 竹内浩一
风景画家岩仓寿是朦胧风格的代表。画家认为,绘画重在表现对象的生命,画家不应只依赖眼睛,而应以身心全面感受自然与生活。画家对印象派的学习,与反向学习了日本艺术的“日本纳比派”博纳尔的风格在无意之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其作品比博纳尔更纯、更静,这是画家独特个性所致,也是故乡风土影响的结果。
动物画家竹内浩一反对没有意义的画面肌理,积极使用传统绘画表现手法。其初期作品受时代潮流影响,色调灰暗,空间写实。1977年前后,画家开始反潮流地注重东方传统,用线以及抽象空间等表现手法,画面变得纯净、淡雅、细腻,作品中人格化的动物形象仿佛画家本人忧郁的自画像。宋代院体花鸟画对其创作理念的转变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而这一逆时代潮流的选择几乎是自然为之,是画家对人生的思考结果。
人物画家小岛悠司深受各种西方现代艺术思想的影响,却在绘画语言上回归了东方绘画的表现性传统。特别是其1987年之后的作品,手法变得更为写意、奔放、粗重,画面变得更为抽象、混沌、炙热。如2006年的《秽土——生》,奔放有力的金箔线、墨线与朱砂线在画面中重叠交错,“泥泞”的线条沉重、压抑,带出了秽土的混沌与污浊。深色背景,实际上是反传统地以“黑”为虚,于是“虚”变得神秘、混浊、无边无际。如果我们将深色的背景设想为留白,将画家以色彩勾绘、金箔贴出的线条转换为墨线,那么一幅现代大写意水墨就出现在了我们面前。因此,就绘画语言本体来讲,小岛悠司的日本画,特别是后期的作品,不仅是东方的,而且非常彻底。
风景画家浅野均立足日本桃山时代装饰绘画传统,广泛学习东方传统绘画。画家认为,桃山时代的装饰绘画通过材料的质感真实地传达出了画家对现实的感受,其装饰性具有一种真实感,失去了对生活的切实感受,金箔以及其他装饰元素就只能流于形式。明治以来,传统线描在日本画中逐渐淡去了身影,而10多年前在西安汉陵捡到瓦当的经历使画家为线的力量所震撼,开始在作品中积极用线。但其线的质感却与中国绘画完全不同,更多地来源于画家对自然的敏锐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