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赵元鸿之「陈桑民宅」则克服了狭小基地及老旧砖屋的限制,既保留了老屋的历史记忆,却又大胆融合了现代建筑元素,荣获评审一致的肯定,获得特别奖。而邱文杰更开玩笑说,「我认为赵元鸿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将旧违建改建,变成了『新违建』」


▲特别奬得主为大山空间设计赵元鸿,作品为老屋改建之「陈桑民宿」。
第一届ADA新锐建筑奖以45岁以下为限制,且参赛者不需有建筑师执照,这样的条件给了年轻一带的建筑师展露头角机会。王俊雄以柯比意41岁盖 出萨伏瓦别墅、丹下健三37岁盖出广岛和平纪念馆、乌松38岁盖出雪梨歌剧院为例,表示或许台湾没有这样的环境与土壤可以培植这样的建筑人才,但这也不表 示年经建筑师可以以此为由固步自封。所以他认为:「这些参赛作品都不够好,但这就是新锐建筑奖举办的意义。」
龚书章认为,建筑师的两个13年,都是职业生涯的重要阶段,22岁大学毕业后的13年,大约35岁左右,开始要考虑是否自行开业,再过13 年,48岁,则是建筑师「臻于成熟、爆发」的阶段,所以在35到45岁这段时间是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也是这次参赛者的主要年龄,但从这次的参赛作品,不晓得是不是因为受限于业主意见或商业因素,导致作品都太世故。 「若将十件初选入围作品分开来看,都各具特色,但是结合起来,却不能表现出足够的力量。」
金光裕将本次比赛与大陆的「2012WA中国建筑奖」作比较,他认为,这两个比赛的作品相似处之一,在于「作品似乎都只做到了六、七成,出闸猛虎到此时却戛然而止,在台湾作品似乎为了业主的想法和预算,再大陆多是因为业主没有program,无论是捉襟见肘或是天马行空,都结果于概念和形式上的妥协,因为套用了已熟见的建筑手法和语言,而使得设计的独特性未能全现,可喜又可惜。」
没有出席的初选评审MVRDV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人Winy Maas透过文本表示:「我原以为会有很多天马行空的作品,没想大多数作品都相当实际。我认为台湾建筑师无法勇于表现自己,或许是来自大环境需向保守,与业主们偏好传统作品的因素,的确造成创意被束缚的现象。台湾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有山有海,建筑师们必须替这块土地的每座主要城市注入灵魂与不可去代的 风貌。」决选评审团纪彦则透过影片表示鼓励台湾建筑师:「我认为45岁这个年纪,建筑师的生涯该有所转变,跟从自己得哲思之路,是一个转折的契机。」入围 决赛之十件作品将共同受邀参加ADA新锐建筑奖特展,展出入围作品的详细设计图及模型数据,并举办相关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