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蒋兆和《流民图》 1943年

蒋兆和(1904——1986),生于四川泸州, 16岁赴上海以画像和从事广告及服装设计为生,业余自修素描、油画和雕塑。后与徐悲鸿结识,受其写实主义主张和改革中国画思想的影响颇深,并受到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感召,从事进步文艺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绘制宣传画和爱国将领肖像。30年代上半叶,辗转于上海、南京、北京、重庆之间,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在教学上他致力于中国画教学的改革,其中国画的造型基础课及水墨人物写生课教学原则和实施方案自成体系,颇有影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顾问。
创作于1943年的作品《流民图》,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被认为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人物画在现实主义道路上的巨大成功,也显示了艺术家在抗战烽火中的拳拳爱国之情。历经三年的准备,在大量速写、写生的基础上,蒋兆和创作了这幅长约26米、高2米的巨幅历史画卷,总共绘制了百余个人物,充分显示了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才能。构图疏密有致,造型严谨,人物或聚或散,表现得当,同时又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和抒情性特征。画面众多人物随身份、阶层、年龄的不同,气质、个性均有差异,表情真实而丰富,都笼罩在战争的残酷阴影下,流离失所,显得绝望而无助。
蒋兆和在创作这幅《流民图》的时候,北平已经沦陷。在日伪当局的眼皮子底下艺术家画一部分,藏一部分。1943年10月29日,更名《群像图》在太庙展出,观看者众多,这使日本宪兵队在几小时后就查封了会场。1944年,这幅作品又在上海展出,被没收,下落不明。1953年,其中的半卷被找到,但已经破烂不堪。直至1998年,蒋兆和夫人萧琼将残存的半卷《流民图》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