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潮】
9月,大中小学陆续迎来开学的日子,使社会各界关于青少年教育的话题持续升温,动画界也不例外。在产业高速发展的当下,供青少年选择的电影电影篇目越来越多。拿今年的六一档、暑期档为例,就涌现了一批国产动画电影,将银幕装点得异彩纷呈。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影片价值边界模糊,只知拿恶心当搞笑,用小孩口吻说成人语言,甚至还出现了露大腿扭屁股的兔女郎、榴莲扎胸部、屎尿横流的低俗镜头,让专家和家长忧心不已。随着产业化进程的持续加深,对动画电影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具感染力的娱乐和传播媒介而言,如何在创作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成为当下动画电影人亟须思考的战略性课题。
让核心理念在故事里发酵升腾
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还是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乃至具体到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动画电影中这些价值观念都必须通过令人信服的细节表现来传播,这是动画电影创作的一个基本特点。《大闹天宫》《雪孩子》《九色鹿》《猴子捞月》《三个和尚》……纵览那些中国动画经典作品,无不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逼真细节,再巧妙运用符合当代电影语法规则的专业技巧进行影像化处理。可见,讲述好故事、塑造好角色,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自然鲜活得呼之欲出。

讲好故事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来理解。首先要确立影片的核心价值观,即故事简洁明了、导向清晰的道德前提,并在创作中尽早铺设出来,经过情节的累积渗透,最终在高潮段落给予强化。当下高速发展的中国激情与活力并存,可以用作道德前提的素材俯拾皆是,但要在动画电影中提炼它们,并非僵硬地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而要将其不留痕迹地消化在故事的每一个肌理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然后,根据已确立的核心理念推导观众群体的普遍特征,不仅要知道故事的潜在观众群体是谁,还要了解他们的消费习惯。通过对背景信息的了解,确立故事的讲述手段,增强故事的针对性和传播的有效性。比如《西柏坡2:王二小》里,即将赴死的王二小对枣花说:“深深呼吸,就能闻到太阳的味道”,这种饱含生命喜悦的抒怀正好贴近当代青少年观众的接受习惯,让他们在更高的境界中反思少年革命者牺牲的价值所在,从而更加珍重今日的美好生活,这就比直接的阶级意识教化强得多。知道了讲什么、讲给谁,然后就可以建立合适的故事框架。纷繁复杂的素材只有被整理进一个完整的框架内,价值观才能在其中发酵。因此,好的故事框架无论包含多少线索,都应该做到脉络清晰、逻辑连贯、节奏有序、重点突出,唯其如此,才能确保核心理念不会在讲述的过程中被消减弱化。
让情感力量在角色中集聚升华
好故事需要一个有力的执行者,即塑造令人信服的角色。遗憾的是,目前一些国产动画电影的角色塑造却落入了价值先行的窠臼,角色类型平面单一,难以引起观众共鸣。创作者必须意识到,成功的人物塑造首先应来自于对普通人内心情感的尊重与挖掘。他必须个性鲜明,有明确的目标任务要实现,这样观众才能在他每一次行动和选择中领会到附加在他身上的价值追求。比如《功夫熊猫》的主角阿宝出身一般,资质平平,有点懒惰狡黠,还有点“事不关己”的小自私,但他同时天性善良,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这正是现实中普通人的真实写照。正是这种精准的角色设计,将沉睡在很多人心中的诉求和渴望放大到银幕上,获得了观众认同。此外,好的角色塑造还需尊重另外一重真实,即人物的“重生”或价值转变必须在既定的时空中历经磨炼。因此我们看到,《魁拔2》中的蛮吉“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在一次次失败的历练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并累积起浓浓的情感力量,令人信服,也给人希望。

角色塑造往往依靠细节说话。《机器人总动员》中的机器人瓦力清扫人类残留的垃圾时,扔掉钻戒却留下丝绒盒子的行为让人会心一笑,这其实是创作者在通过角色的选择性动作来传达自己的价值倾向。作为地球上最后一个还在工作的回收垃圾机器人,每天瓦力结束工作后回到简陋的家中,都会将工作中捡来的东西当宝贝一样分类收纳,让观众看到他即便处在困境仍不妥协的生活态度。而他对老歌舞片的沉醉注视又勾起观众对已逝文明的伤感,让人逐渐喜欢上这个对爱充满向往的小机器人,角色认同由此建立,想表达的价值倾向也在润物细无声中作用于观众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