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厚重、资源富集的北京,是当仁不让的全国文化中心。规划先行、机构重组、新政频出……今年以来,北京市文化领域改革创新步伐加速,文化中心建设驶入“快车道”.文化,正在成为中国首都面向世界的一块愈发耀眼的金字招牌。
为加强对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和领导,北京市在原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基础上,调整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挂帅的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并随后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两个小组的成立,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产业发展方面,今年5月,北京市编制出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年)》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规划(2014-2020年)》,奠定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其中,功能区规划是全国第一个省级文创产业空间布局规划,首次明确提出了北京市文创产业错位发展的空间格局。
为有效推动文化中心建设,北京持续构建文化发展高层次平台:北京市申报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7月30日正式获文化部批复,这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是文化产业政策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文化保税园8月开园运营,将借助天竺综合保税区“境内关外”的特殊区域优势,探索文化保税政策,未来将建设成为集文化贸易口岸、协同创新平台、企业集群式发展于一体的国家级文化贸易示范区。
此外,北京文博会、国际电影节、国际设计周等文化品牌活动成为文化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赵小玲说,设立高层次领导小组,并以产业发展为直接抓手,北京市文化中心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
靠改革促发展,向改革要红利。北京市在推动机关机构改革、企业所有制改革、文化企业融资等方面新政不断,为文化产业发展释放出巨大活力。
作为我国首家省级文化国资监管机构,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进行监管职能再造,通过开创“文创基金”“文投平台”等资本模式倒逼文化企业改革,放手打造混合所有制文化国企促其保值增值。
北京市文资办主任周茂非介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公司采取“母基金 子基金联动”模式,在北京市财政出资8亿元的基础上,吸收各类社会资本,组成总规模15亿元至20亿元的母基金,再吸引社会资本共同设立11只总规模达110亿元,涉及影视、动漫、网游等领域的子基金。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打造“文化投资平台”,拥有涉及担保、小额贷款、文创统贷、融资租赁等7家投融资子公司。
“与国营资本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解决了资金瓶颈,也从国有投资中分享到改革红利。”参与基金募集的盛唐时代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赵晓雯说。
9月1日,北京市文资办发起设立全国第一家混合所有制的文化融资租赁公司,首期注册资本11.2亿元,并已针对广播影视、动漫、游戏、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告等文化细分行业建立起18种融资租赁经营模式。
周茂非说,文资办是一个新设立的机构,担负着改革任务,许多事都是先行先试,除成立文化融资租赁公司外,还成立了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文化基金、文化担保、文化小贷、文化置业、文化创新工场,未来还计划成立文化银行、文化信托公司、文化保险公司等,打出“文化金融组合拳”.
凭借在文化市场、文化内容、文化“走出去”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北京市的文化建设不仅国内领先,并以全球视野,成为中国文化参与世界交往中的重要力量。
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600余家。截至2013年底,北京地区作品着作权登记累计超300万件,数量占全国七成以上,全市文物艺术品交易总额占全国七成以上,全市银幕数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图书出版定价总金额和种类占全国四成以上,电子出版物种类和数量占全国七成左右。
此外,北京市在文化“走出去”方面优势突出。动漫游戏出口、图书版权输出和电影出口居全国前列,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数位居全国之首,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在体制改革带来的多种推动因素作用下,北京市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不仅在全国树立了标杆,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注入强大动力。